(网经社讯)“十五五”(第二期)我国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报告(四)
李芏巍(Li Duwei)1.2 甘盖凡(Gan GaiFan)2 李峻磊Li Junlei 2
(1.中物策(北京)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市100085;2.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510405)

六、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勾勒出“十五五”时期的战略力量和更加丰满和具象蓝图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区域竞争维度持续升级的当下,物流的内涵与价值正经历颠覆性重构。曾经,物的流动仅是反映经济脉动的 “晴雨表”,如今已跃升为牵引产业价值链攀升、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核心战略力量。当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低空物流等新技术与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深度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物流的时空边界,更催生了一场关乎产业形态、运行效率、价值创造与国际竞争力的深刻革命。“十五五” 时期,作为中国从 “物流大国” 迈向 “供应链强国” 的关键载体,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正以理论创新为根基、战略布局为骨架、技术突破为羽翼,更具韧性与活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6.1 国家物流枢纽的概念与功能
“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这一枢纽关键建设,这让我们共同勾勒的“十五五”蓝图更加丰满和具象。它标志着中国的物流与供应链建设,正从 “线性通道”思维全面转向“网络枢纽”思维,这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治理革命。
我们探讨未来的竞争是体系对体系的竞争。以“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为战略棋眼,以“国家物流枢纽”和“经济区建设”为大格局新引擎,共同编织一个智能、立体、韧性的国家供应链网络——这不仅是“十五五”的发展方向,更是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奠定胜势的基石。这个宏大的框架,为中国物流与供应链下一步具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1.1国家物流枢纽的概念
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的概念是指以具备条件的国家物流枢纽为依托,以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索打造的一种新型的经济集聚区和功能区。
根据最新的政策,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计划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并促进经济增长。
6.1.2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的特征
国家物流枢纽6类与城市分布,至目前已批准共有152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布局建设229个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日前尚未公布批准。

图表全览:国家物流枢纽6类城市分布,共有152个承载城市,布局建设229个国家物流枢纽。(中物策绘制)
这里将如何区别?要厘清这几组概念的区别,需从 “空间载体 - 功能核心 - 发展形态” 的递进逻辑切入: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是布局基础,国家物流枢纽是功能核心,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则是更高阶的经济生态载体,三者在定位、功能与发展阶段上存在明确分野,具体差异如下:
①核心定位:从 “承载基础” 到 “功能” 再到 “载体”
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152 个)这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 “空间承载底盘”,指具备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与物流设施条件,被纳入国家规划。布局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其核心价值是提供枢纽建设的城市级支撑,包括土地供给、政策配套、集疏运体系衔接等基础保障,本质是 “枢纽落地的合格载体”。
国家物流枢纽(229 个,含规划数)这是物流网络的 “功能核心节点”,由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批准建设,是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功能的专业化设施群与组织中心。其核心价值是执行物流操作与资源整合功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 “关键节点” 作用,本质是 “高效运转的物流基础设施单元”。
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暂未批准)这是枢纽功能的 “经济升级形态”,是以具备条件的国家物流枢纽为依托,旨在培育枢纽经济、引领区域发展的新型经济集聚区。其核心价值是推动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从 “单一功能” 延伸至 “产业集聚、要素创新、价值创造”,本质是 “以经济区为核心的枢纽经济生态系统”。目前仍处于方案研究阶段,尚未进入批准落地环节。
②功能维度:从 “基础支撑” 到 “操作” 再到 “融合”
三者的功能差异可通过“6 类国家物流枢纽的实践场景” 进一步具象化:

具体来看,6类国家物流枢纽的功能分工各有侧重:
陆港型:如石家庄国际陆港,衔接铁路干线,支撑内陆货物联通国际;如详见中物策2022年3月在国家核心期刊《中国物流与采购》》第5期总第642期推出第5期学术成果《解读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十四五”发展规划,透晰枢纽城市发展的机遇》。
港口型:连云港枢纽,对接海运航线,实现水陆联运中转;如详见陈红梅.李芏巍.杨倩.张震.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概念、特征及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J].《供应链管理》2020年第9期。
空港型:如广州白云空港枢纽,聚焦高时效货物的航空集散与联运。如详见李宏斌.李芏巍.王 振.杨 倩.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概念、特征及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生产服务型:如佛山枢纽,为生产制造业基地提供原材料与产成品供应链服务。如详见李芏巍等《论国家物流枢纽中“生产服务型”的价值与生命力 [J].供应链管理.2023年 第2期。
商贸服务型:达州枢纽,支撑商贸货物仓储分拨与城市配送;如详见李芏巍.杨倩.甘盖凡.薛战雷.新基建战略下国家物流枢纽及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机遇研究.[J].供应链管理.2020年11月
陆上边境口岸型:乌兰察布↔二连浩特枢纽,提供跨境通关与过境运输服务。如详见中物策在部级期刊《人民交通》杂志2021年9月期,总第427期,推出学术成果《基于国家物流与交通枢纽城市的策划研究》论文。
这些枢纽均落地于承载城市,但枢纽经济区则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 —— 例如:依托广州、佛山生产服务型枢纽,规划枢纽经济区时,叠加如广州白云机场、广州新机场即广州第2机场、南沙港、铁路、佛内水运、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产业,形成 “海陆空铁物流 + 实体经济” 的融合生态。
③发展阶段:从 “已落地运营” 到 “规划升级” 的递进关系
三者呈现清晰的 “建设递进逻辑”: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国家物流6个类型枢纽→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第一阶段:筛选 152 个承载城市,明确 “哪里能建枢纽”;
第二阶段:在承载城市内建设 229 个国家物流枢纽,实现 “枢纽高效运转”;
第三阶段:以成熟的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培育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完成 “从物流节点到经济增长极” 的升级。
当前处于 “第二阶段深化、第三阶段谋划” 的过渡期:152 个承载城市已基本完成枢纽布局,229 个枢纽(含规划)正在完善 “通道 + 枢纽 + 网络” 体系。而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作为 “十五五” 时期的战略方向,其建设需以枢纽的高效运营的经济区为前提,目前正在研究实施方案,待进入批准环节。
④本质区别:用 “城市 - 车站 - 商圈” 类比更易理解
若将物流网络比作 “城市交通与商业体系”,三者的关系可类比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 具备建设大型枢纽网络的 “城市”(如广州↔佛山);
国家物流枢纽 = 城市中的 “高铁站 / 空港码头”(如广州白云机场、广州新机场即广州第2机场),负责旅客 / 货物的集散转运;
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 以广州为核心发展起来的 “商业商圈”(如广佛的产业集聚区),涵盖交通、购物、办公、产业等多元功能。
简言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是 “土壤”,国家物流枢纽是 “种子”,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则是 “从种子生长出的大型生态航母”—— 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后者是前两者的格局、规模与价值升级,而无论在同内区域和国际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具有特色更鲜明的物流枢纽经济区能力和体量。
6.1.3三个方面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
①首先是打造物流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物流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拓展实体产业发展空间,建设集物流服务、产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设施,引导物流、制造、商贸等产业集中布局。
②其次是促进各类经济要素聚集创新,依托国家物流枢纽促进物流产业、商业、金融等各类要素聚集,实现上下游各环节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创新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提高实体经济价值创造能力。
③第三是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持相关城市以更好统筹物流发展与产业培育为目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形成产业联动融合更紧密、辐射带动能力更突出、发展特色更鲜明的枢纽经济功能区。
6.1.4打造新型经济集聚区和功能区
打造物流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的优势,拓展实体产业发展空间,建设复合型设施,引导产业集中布局。
①首先是促进各类经济要素聚集创新,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创新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②其次是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持相关城市统筹物流发展与产业培育,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形成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功能区。
③总之,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实施方案旨在推动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6.1.5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从提高物流效率与降低成本,到推动产业集聚与融合;从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到提升国际竞争力;从优化资源配置,到保障供应链稳定,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在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物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的优势,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6.2“十五五”物流战略升维:经济重塑国家竞争新优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国家发展的新蓝图。在这一关键时期,物流与供应链的战略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支撑性的“血管”升级为驱动价值的“心脏”。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由中办、国办提出,标志着物流业从成本中心转向价值中心,其发展路径将深度融合AI、数字化、低空物流与零碳理念,共同构建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支柱。
6.2.1 战略框架:从基础支撑到价值引擎的全面跃迁
“十五五”期间,物流业的核心主题是高质量与系统性发展。这要求行业从单一环节的优化,转向整个供应链网络的重构与升维。
“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是这一战略的核心载体。它超越了原物流枢纽的范畴,旨在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与数据要素高度集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实现“以流促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降本增效的内涵正在深化。目标从降低显性费用,转向降低全链条、全社会的系统性物流成本。这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如“公转铁”、“公转水”)与模式创新(“一港一策、如多式联运),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革命。
6.2.2 核心载体: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的产业集聚效应
“枢纽经济”的本质是“流量经济”与“平台经济”。它通过极致的物流效率与完善的生态服务,吸引高时效性、高附加值产业在枢纽周边集聚。
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能够形成“通道+枢纽+网络+平台+产业”的完整生态。未来,枢纽之间的竞争将是其所辐射的产业生态和供应链体系的综合竞争。
方式融合与产业融合成为关键路径。通过强化跨方式运输组织的协同衔接,并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为载体,推动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运营。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临空经济、临港经济,使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成为高端制造、跨境电商等产业的天然合伙人。
6.2.3 智慧大脑:AI与数字化驱动全链决策革命
AI与数字化技术不再仅是工具,而是重构物流底层逻辑的“新基建”。数据开放互联是智慧赋能的基石。“十五五”期间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将重点推动各环节物流数据的深度整合与标准统一,为AI决策提供燃料。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将在三个层面引发革命:
①智能预测与规划:利用AI进行需求预测、库存优化和网络规划,实现供应链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决策”。
②智能运营与自动化:无人仓、无人港、自动驾驶卡车将成为枢纽标配,AI算法实现全域资源的实时最优调度。
③智能履约与体验:为客户提供全程透明、可干预、可优化的供应链服务,体验成为核心竞争力。
物流数字孪生将率先在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应用,通过在虚拟世界中模拟和优化整个物流系统,以数据驱动物理世界的高效运行。
6.2.4 空间革命:低空物流打通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
“低空物流”的规模化商用,将彻底重构物流网络的时空边界。“十五五”是低空物流从示范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期。规划明确要大力发展与低空经济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挖掘多元应用场景。在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的框架下,低空物流将形成两大网络:
①枢纽间支线运输网:在复杂地形或紧急场景下,实现枢纽间的快速物资调拨。
②“枢纽-末端”配送网:从区域分拨中心直飞社区配送站或终端用户,极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升配送效率。
低空物流这不仅是对运力的补充,更是对供应链韧性与时效标准的重新定义。
6.2.5 绿色使命:零碳园区引领可持续供应链建设
“零碳物流园区”是物流基础设施绿色转型的终极形态,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它是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的一项集成能源、建筑、交通与运营的系统性工程。如详见中物策李芏巍、李峻磊、薛战雷、谭兴.《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可持续发展—基于美丽中国国家战略视角》.《交通与港航》期刊 (国内刊号:31-2096/TU).2024年第2期。
①能源侧:大规模部署光伏、风电,实现能源自给甚至“负碳”运行。
②运营侧:场内设备全面电动化,建设绿色运力池,推广共享托盘与循环包装。
③技术侧:利用AI算法优化园区能耗,实现智慧能源管理。
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零碳园区不仅是环保责任,更是创造商业价值的资产。它帮助客户降低供应链“碳足迹”,满足ESG投资要求,从而形成强大的 “绿色吸引力” ,吸引高端产业聚集。
6.2.6 系统协同:深化改革与培育物流新质生产力
为实现上述愿景,制度创新与生态培育至关重要。深化市场化改革是释放活力的前提。包括推进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规范公路货运市场治理、健全多式联运标准规范等,破除制度性障碍。培育物流新质生产力是面向未来的投资。
①鼓励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与物流全场景深度融合。
②发展平台化生态:支持能提供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物流集成商发展,从“卖运力”升级为“卖解决方案”。
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6.3变革的终点:是中国从“物流大国”迈向“供应链强国”
在“十五五”的宏大叙事中,物流业的终极竞争将是枢纽经济区之间,基于算法、空间与能源三大维度的系统性竞争。国家物流枢纽是基石,AI与数字化是大脑,低空网络是羽翼,零碳理念是血脉。这场变革的终点,是中国从一个“物流大国”迈向一个由智慧、韧性、绿色的现代供应链体系所定义的“供应链强国”。
中国从 “物流大国” 迈向 “供应链强国”,是一场波澜壮阔且意义深远的伟大变革。这不仅是中国物流与供应链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顺应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这一变革历程并非坦途,充满了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国际竞争等诸多挑战,但这些挑战也正是推动中国供应链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动力源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紧密携手,把握 “十五五” 这一关键战略机遇期,以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为底色,以开放为格局,共同攻克发展难题,推动中国供应链向更高质量、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当中国成功迈向 “供应链强国”,必将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不仅能够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将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治理,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高效的全球供应链体系,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作出更大贡献。让我们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共同见证中国供应链强国崛起的辉煌时刻 。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