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8月22日消息,在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会平行会议“数字化开辟区校教育发展新赛道”上,智慧教育解决方案生成式人工智能体“17同学”正式发布,智能体聚焦“智慧教、个性学”,通过深度语义理解、多模态融合与智能推理等技术,实现教学智能驱动、个性定制、可量化评估。会上还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百区千校万师”公益计划,为有需要的学校提供硬件、软件、内容与服务的支持。助力教师读懂数据,用好智能,重塑教学体验。
网经社教育台(EDU.100EC.CN)了解到,“17同学”借助⼤模型架构与深度学习技术,融合真实教学数据,构建覆盖作业、课堂、教研、评价等全链路的AI教育系统,实现全场景产品智能升级。
会上,刘畅以《AI赋能,推进区校数字化转型进行到底》为题,系统阐释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区域与学校教育生态。他指出,自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行动纲要发布以来,我国教育系统在作业、课堂、考试及管理等方面已实现全面数字化积累,为2025年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刘畅在报告中提到,以上海闵行区为例,该区作为全国数字化转型标杆,在三年内实现全学科、全学段常态化数字应用,覆盖12万师生。其核心优势在于持续的数据沉淀,支撑起AI自动批改、错题归类、学情溯源等功能,显著减轻教师负担,助力学生精准规划学习路径。同样,明达学校作为民办复读学校的典型,借助数字化与AI抓取“共性问题讲解率”和“个性问题订正率”两项指标,以此开展教学与管理工作,印证了数据驱动管理的实效性。
数据获取仍是数字化的首要挑战,其难度远超后期AI应用开发。在一起教育科技的落地实践中,“智慧笔”等工具可以采集作业数据,识别学生学习行为,如作业时长、参与度等,帮助教师与家长洞察学生真实学情。智能作文批改则节省教师时间,并在评语中融入情感激励与价值观引导。
轻量级AI应用正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关键抓手。如“AI数智校本”可动态生成校本题库,贴合教学进度与学生水平;“周练大考一体机”实现自动批改与学情溯源,帮助教师从月考反推周练、作业与课堂问题,形成“从后往前溯因、从前往后迭代”的闭环管理。
会上还发布了《智慧教育解决方案暨人工智能赋能“百区千校万师”公益计划,该计划将以AI技术为支撑、以公益为路径,提供硬件、软件、内容与服务的全栈支持,帮助区域和学校降低智能化转型门槛,推动AI技术与教学、管理、评价等核心场景深度融合,为更多教师提供系统化赋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