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 要:在工业4.0时代大背景下,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然而,中国制造业仍然存在着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生产要素成本偏高、核心技术缺失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等问题。因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利用资本市场解决部分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库存高和结构调整问题以及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向外输出我国制造业优势是走出我国制造业困境的出路。
关键字:工业4.0;中国制造业;核心技术;出路
一、引言
一国的制造业是国家之本、是富国之基,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我国经济开始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认识、适应以及引领新常态是今后的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上,明确制造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分析存在问题,推动制造业在不断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对于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制造业走出困境现实意义
新一代科技革命與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交汇使我国进入全新历史时期,国际分工格局正在被重塑,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积极倡导智能工厂与智能制造,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比如印度也相继推出印度制造计划,宣布了众多吸引外资政策,意图打造新的世界制造工厂。因此我国制造业面对着发达国家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同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环境对制造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要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我国经济发展优势,重点在于制造业。因此,为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格局的重塑,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激发我国制造业活力,走出困境。
三、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核心技术自给率低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本部门领域创新活动存在交叉重复碎片化的现象。核心技术的缺失直接导致我国众多高端产品不能自给。如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大国,但每年我国依旧花费高达2300亿美元来进口集成电路。我国每年生产两千万汽车但发动机基本靠日本出口。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一般发达国家是30%以下。以上种种都表明我国核心技术的缺失和关机技术自给率低,根本原因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2、部分传统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不到一半,不仅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80%,同时也低于全球制造业的平均水平71.6%。同时在我目前24个大业中,有一半以上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如2013年我国水泥、钢铁、电解铝产能分别为31.9亿吨、10.4亿吨以及3200万吨,但实际利用率都不足70%。产能严重过剩,直接导致了企业开工不足,库存高启,行业运行困难、效益低下。
3、资金、能源、物流等要素成本高,致使中小制造业企业经营困难
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一般的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贷款难的问题,该问题已经困扰企业发展多年。有着主要存款资源的国有大银行都只愿意把资金贷给大客户和高端客户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同时随着国内通货膨胀不断加剧,企业能源、物流要素成本不断攀升,以上种种情况都直接致使中小制造企业惨淡经营。
四、制造业走出困境的具体做法
1、提高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新经济常态下,创新是主要驱动动力,在制造业中尤为明显。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依靠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制造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以资本市场来促进科技创新,不断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来源和动力。充足的资金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为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
2、以资本市场解决部分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库存高和结构调整问题
制造业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利用资本市场可以促进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利用期货市场可以管理好产品库存,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同时,通过并购可以提高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通过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来降低财务成本和财务风险,以此来解决制造业库存高、产能过剩以及结构性问题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输出我国制造业优势,为过剩产能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全球化战略。将一带一路建设与新兴经济体发展工业化、资本转移以及承接资本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不断拓展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空间,为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带来机遇。通过一带一路政策延长我国战略机遇期,开创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输出过剩但不落后的产能,充分发挥中国制造的优势,为过剩产能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我国正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做过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提高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就能客服制造业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由大到强转变。
参考文献
[1]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06)
[2]戴翔.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贸易附加值的测算[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来源:《世界家苑》杂志 文/李江华 黄卫国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