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今天给你们讲清楚:缺票的坑在哪?不同规模的老板怎么解决?
先搞懂:你为啥总缺票?3种情况最常见
别觉得缺票是运气差,其实跟电商的生意模式关系很大。你看看自己属于哪种:
1. 进货时,上游是“个人小老板”或“小作坊”
比如从批发市场、朋友圈代发拿货,对方可能说“我们都私账交易,开票得加钱”,或者只能开3%的普票(小规模纳税人),根本抵扣不了13%的增值税。
前几天我们深圳这边有个卖衣服的老板跟我说,他上游是广州十三行的个体户,要票可以,但得加8个点——相当于进100万货,得多掏8万才能拿到票,利润直接少一块。
2. 投流、佣金这些“隐形支出”没票
投流费(比如抖音、淘宝推广)、主播佣金是重灾区。主播为了少交税,可能不愿意开发票;投流平台如果是个人账号充值,也难拿到票。
更麻烦的是,没票的话,这些支出可能不能全额扣税。比如你年营收1000万,投流花了300万没票,税局可能只让你扣150万(按15%限额),剩下150万得补税37.5万(150万×25%)。
3. 小规模和一般纳税人“卡在中间”
年销售额500万是道坎:小规模缺票,补税成本大概3-4个点;但如果升级成一般纳税人,没进项票就得全额交13%增值税,利润可能直接“归零”。
真实案例:做家居的陈老板,去年为了接大订单升了一般纳税人,结果上游突然说“开票加10个点”,一算账:加10个点进货,再交13%增值税,利润从15%直接变负数,差点关门。
3个办法,不同规模老板如何解决?
如果你是小规模(年销售额<500万):守住“500万红线”,税负压到2%
核心逻辑:小规模增值税率低(现在1%),只要控制好“实际要交税的收入”,就能合规。
具体操作3步走:
1. 算对“交税的收入”,别让流水“虚高”
不是平台流水多少就得交多少税!实际要交税的收入=你收到的钱-平台扣的佣金/服务费-代收的运费-退货退款。
比如你平台流水2000万,扣点20%(400万)、运费10%(200万)、退货10%(200万),实际交税的收入=2000-400-200-200=1200万,拆成3个小规模公司(每个400万),完全合规。
2. 小额没票的支出,用“证据链”抵票
比如偶尔在小作坊买包装材料,对方开不了票,只要单笔不超过5万,准备好“采购合同+对公转账记录+物流单+入库单”,税局一般会认,能当成本扣税。
广州做服装的小媛,去年有8笔合计32万的无票采购,用这套东西成功扣税,省下8万(32万×25%)。
3. 利润控制在300万内,享受5%所得税优惠
利润=收入-成本-费用,多列点合规成本:员工工资(比如8个人,人均月1.2万,年115万)、办公室租金(合同+付款记录)、平台投流账单(哪怕没票,有平台截图也行)。
小媛去年利润280万,所得税=280万×5%=14万,加上增值税4万(400万×1%),综合税负才0.9%,几乎等于没花钱。
如果你是一般纳税人(年销售额>500万):供应链“加一环”,增值税降一半
核心逻辑:一般纳税人增值税13%躲不掉,但可以通过“供应链公司”拿返还,实际税负能降到6.5%左右。
真实案例:深圳卖3C数码的老王,年销8000万,缺进项票导致增值税税负12%。我们帮他在电商产业园设了家供应链公司,操作如下:
供应链公司从上游采购(哪怕没票),加价10%卖给老王的主体公司,开13%的专票
老王的公司用这张票抵扣13%进项,供应链公司交13%增值税,但园区会返还地方留存的90%(地方留存50%),实际只交6.5%
一年下来,增值税从1040万(8000万×13%)降到546万,省了494万,够再开两家店了。
关键提醒:合同、发票、转账、物流必须“四样都对得上”,别瞎加价(建议5%-15%,按行业来),不然会被认定为“虚开”。
历史缺票太多?合理用“个体户中转站”
适用情况:上游是个人/小作坊,死活开不了票;或者有2024年以前的大额无票支出。
操作步骤:
在园区注册个“个体户”(比如“XX贸易商行”),核定征收(综合税负3%),让个体户帮你从个人手里进货,再开票给你的公司。
比如你从个人手里进100万货,个体户110万卖给你,个体户交3.3万税(110万×3%),你拿到110万进项票抵扣,等于花3.3万解决100万缺票问题,划算!
10月前必须做的3件事(不然可能被预警)
自查收入:平台流水、已申报收入、实际收款,差10%以上赶紧补报 。
整理没票支出的证据链:投流费、佣金没票的,补合同、付款截图、聊天记录。
拆了多家公司的老板:检查有没有“同一个地址、同一个法人、资金互相转”,有的话赶紧改,系统会自动识别。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10月平台第一次报数据,现在准备还来得及。别等系统预警了才行动,合规的成本,永远比补税的代价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