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零售>科技巨头造车图鉴:京东 阿里 小米 华为为何纷纷“下场造车”?
科技巨头造车图鉴:京东 阿里 小米 华为为何纷纷“下场造车”?
网经社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5日 15:18:22

(网经社讯)导读:10月14日,京东宣布将与宁德时代、广汽集团共同合作,联合打造“一台国民好车”。汽车这个传统的“钢铁巨人”,正在智能科技注入下,变成科技公司眼中的新流量入口,小米华为阿里等纷纷入局。(详见 #网经社 专题:https://www.100ec.cn/zt/lqdkjzc/

出品|网经社

作者|可乐

审稿|云马

配图|网经社图库

一、此“造车”非彼“造车”

10月14日,京东宣布,联合广汽、宁德时代将推出一款汽车,官方将在10月底陆续开启内测版、大众版试驾活动。京东方面透露,通过整合京东在用户洞察和买车、养车等方面的优势资源,以及广汽整车制造能力和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及换电生态,该车将在安全性、电池与补能、用车配套服务、价格等方面实现突破,并创新打造一站式配齐的汽车消费新模式。

图片.png

对于京东进军汽车业的言论,我们向京东求证,京东第一时间向#网经社 独家回应称:网传京东官宣“造车”,属于典型“标题党”,京东主要提供用户消费洞察和独家销售,不直接涉及制造环节。

网经社还注意到,京东此番联合推出汽车,不仅投入数据和销售网点,还有其优质客服体系、采销、配件、产业链等基础设施均能共享,包括用车安全、性能座舱、电池补能、配套服务、价格外观等五方面,甚至有可能带动京东汽车声量增长,顺便再与途虎竞争一波。此外,购买汽车还能采用京东白条分期,又带动了金融端的增长。

QQ图片20251015150950-tuya.jpg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京东扮演的角色和华为类似,都是面向传统汽车制造厂商输出数据(系统)+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不像小米那样涉及整车研发、制造核心环节。

京东、宁德时代与广汽此次联合,将围绕用户真实痛点展开研发与设计,重点聚焦性能安全、外形时尚、续航能力、价格亲民四大方面,力求实现最优平衡,推出一款大家能够买得起、能满足大家90%以上生活通勤需求的“国民好车”。同时,三方还将通过推动汽车产品从生产到服务的全链条智能化升级,让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

京东的合作模式典型体现了优势互补的特点,“这正体现了非竞争性战略联盟(R&V)的优势”,曹磊表示。在京东、宁德时代和广汽的三方合作中,广汽贡献整车研发与制造实力,宁德时代提供巧克力换电技术等能源解决方案,京东则聚焦用户洞察与全渠道服务。京东依托2000万年度整车搜索用户数据,可精准捕捉用户需求。这种精准对接需求的打法,配合京东独家销售渠道与定制化套餐服务,试图将“买车像买手机一样方便”的体验落地。

二、智能汽车成流量“超级入口”

事实上,除小米选择的是全栈自研、亲自下场的重资产模式外,华为、阿里也并未涉足整车制造。华为坚守“不造车”原则,而是通过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赋能车企。阿里通过阿里云为车企提供算力和大模型支持,已服务90%以上的汽车品牌,包括宝马、奔驰、小鹏等国内外车企。

互联网公司进军汽车行业优劣分析表.jpg

当前,互联网公司入局造车并非只有“亲自制造”这一条路,主要演变为以下几种模式:

亲自下场、全栈自研以小米为代表。这种模式追求对产品体验的极致控制,但资金和风险也最高。

技术赋能、联合开发:以华为为代表。这种模式不直接参与造车,而是作为顶级供应商,帮助车企造好车。

平台赋能、生态共建:以京东为代表。这种模式最"轻",利用自身的用户和数据优势,参与产品定义并主导销售与服务,整合自身生态。

AI技术驱动:以字节跳动(火山引擎) 为代表。这种模式着眼于下一代智能汽车的核心——人工智能,旨在为汽车提供更强大的"大脑"。

曹磊分析到,当前电商行业已出现增长瓶颈。如京东核心的3C品类增速放缓,而百货日百类别则被拼多多等平台低价围攻。同时,用户时长和注意力正向内容平台迁移,抖音等兴趣电商正重塑消费链路。而智能汽车正成为继手机之后的“超级入口”,承载着未来流量获取与生态闭环的重任。不过,2026年起汽车购置税从全额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京东此时推出或许有可能增加用户购车成本。

image.png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俊斌称,新能源、新智慧汽车是我国在世界制造中的重大突破,市场前景广阔,是未来智慧生活的重要场景,互联网企业争相进入汽车行业,一方面是互联网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包括对消费者的深层次了解、互联网技术、AI 技术;另一方面我认为是在争夺像手机一样的生活场景。

三、“造车”到底难不难?

然而,京东等互联网公司进入汽车领域并非一片坦途,也面临不少挑战。曹磊表示,品牌承诺风险是首要挑战。虽然京东明确声明“不是制造方”,但公众并不会去细究三方合作的具体责任划分。因为在用户眼中,这辆车是“京东卖的车”,一旦交付延期、品质翻车,或出现重大安全事故,责任很可能直接指向京东品牌。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

曹磊补充到,其次是商业模式之困,造车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因此互联网公司擅长的“轻资产”模式在品控、交付等环节面临考验。最后是智能化赛道拥挤,护城河难筑。当前智能驾驶等技术研发投入高、迭代快,如华为、特斯拉等头部企业已形成数据与技术壁垒。

“互联网企业是最早洞察到新型汽车的远景的,不过由于受跨行业的难度影响,进展并不很好,目前技术逐步成熟,应用正在深入,正是互联网企业深度切入汽车行业的良机,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互联网思维、技术如何与汽车制造业协同,通过服务型制造,共同做好服务性消费。”刘俊斌认为。

四、迈出“跨界”第一步

随着互联网公司深入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和商业模式将持续演进。对京东来说,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第一辆车卖得好不好,而在于这套模式能不能复制下去、沉淀为平台级能力。一辆车的销售只是起点,真正的战斗在于:能否将车主转化为长期用户;能否建立自己的汽车类金融/后市场/数据服务体系

华为通过引望公司的独立运作,展示了开放平台模式的潜力。 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表示,希望将其打造成股权多元化的独立公司,合作伙伴数量不设上限。引望既独立运作,又将得到华为长期的支持。这种模式有望吸引更多车企参与,形成更广泛的产业联盟。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俊斌

刘俊斌说到,互联网企业类型有多种,拥有的优势也不相同,未来都会形成自己在汽车制造领域的优势,所以会涌现更多的互联网玩家,但汽车行业毕竟是一个超巨的投资项目,所以互联网企业介入的形式和深度会有不同,就像京东广汽合宁德时代的合作一样,类似的,像导航类、智慧技术类、社交类、游戏类、智能清洁类互联网企业都有可能介入新型汽车行业,以后还会涌入低空经济、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类行业,互联网企业跨入汽车行业,只是第一步。

曹磊则认为,汽车产业的竞争正从“制造工艺”向“用户体验”和“生态服务”扩展。 这些互联网公司不能追求个人消费者的掌声,而是要专注于解决自身业务的真实痛点;不盲目攀比技术参数,而是挖掘实际的商业价值,将造车融入更大的商业生态系统。当汽车成为住宅与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谁掌握了这一入口,谁就可能在下一个十年中引领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

QQ图片20251015151011-tuya.jpg

总的来说,互联网公司跨界造车是一场硬仗。这里没有轻松的“降维打击”,只有实实在在的资金、技术、供应链、品牌和耐心的全方位比拼。成功的跨界者,必然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汽车产业规律、妥善处理与传统车企关系、并成功将自身数字优势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企业

【小贴士】

从网经社企业库COP.100EC.CN)了解,目前,汽车电商市场主要的玩家包括:养车类:京东养车、天猫养车、途虎养车、养车无忧等;C2C类:瓜子二手车、人人车、好车无忧、二手车估价、毛豆新车网、公平价、华夏二手车网等;C2B类:天天拍车、迈迈车、车开新、车享、惠买车等;B2C类:优信、卖好车、淘车二手车、淘车、车王二手车、团车网、海淘车、集群车宝、博车网、云上好车等;B2B类:大搜车、开思、中驰车服、车行168、优信拍、好汽配、甲乙丙丁、新康众等;其它:福佑卡车、车蚂蚁、汽车之家、易车网、花生好车、弹个车等。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8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免费注册体验全库)基于电商行业18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