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2月7日,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了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苏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件信息与一债会公告,这意味着苏宁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不过,苏宁相关人士表示,司法重整不是破产,更不是在走破产程序。重整本身是让企业盘活,所以相关债权人不用担心。此外,苏宁易购投资者关系热线工作人员回应:苏宁易购与苏宁控股集团、苏宁电器集团之间的业务相互独立。
继苏宁易购陷“破产清算门”后,苏宁系公司又遭受重创。(详见网经社专题:https://www.100ec.cn/zt/fypys/)
【观点一:激进扩张与盲目多元化 债务危机重重】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认为,苏宁系公司陷入破产重整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激进扩张与多元化失败:苏宁自2012年起开启了大规模的多元化扩张,收购了红孩子、PPTV、天天快递、家乐福中国等资产,并涉足体育、金融、地产等领域。这些投资不仅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消耗了大量资金,导致现金流紧张。
二是电商转型滞后:尽管苏宁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苏宁易购,但其电商转型步伐相对缓慢,未能有效应对京东、天猫等竞争对手的冲击。技术投入不足、用户体验不佳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其线上竞争力。
三是线下门店成本高:苏宁拥有超过1万家线下门店,租金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而销售额却未能覆盖这些成本,导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四是债务危机:苏宁在2017年至2019年间投资恒大、万达等地产公司,耗资数百亿元,但这些投资未能如期回收,反而加剧了债务危机。2020年后,苏宁的流动性问题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债务重整。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补充道,虽然苏宁易购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亿元至7亿元,较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但这主要依赖于政策支持(如家电以旧换新)苏宁易购的净利润主要靠非经常损益贡献(如资产处置收益18亿元~20亿元),而非主营业务。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其主业持续处于亏损之中,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公司的现金流紧张状况。
【观点二:苏宁易购与三家公司相互独立 影响有限】
由于苏宁电器和苏宁控股均非苏宁易购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它们被申请重整并不会影响苏宁易购的治理结构。此外,全国苏宁家电3C门店、百货门店、电商、政企等业务及相关物流售后服务,均为苏宁易购开设与经营,苏宁电器和苏宁控股不经营同类业务,不会影响苏宁易购的持续经营。
董毅智表示,这几家公司申请重整对苏宁易购的影响有限。首先,苏宁易购与这三家公司在业务上相互独立。苏宁易购的全国家电3C门店、百货门店、电商、政企业务及相关物流售后服务均由苏宁易购独立运营,与苏宁电器和苏宁控股无直接关联。其次,苏宁易购在资金、资产、财务、人员、技术等方面保持完全独立性,重整不会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
“尽管如此,若苏宁系公司重整失败,可能会对苏宁易购的品牌形象和市场信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与苏宁系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可能会对苏宁易购的稳定性产生疑虑。”董毅智补充道。
莫岱青称,尽管双方存在一定的股权关系,但业务相互独立且苏宁易购保持着完全的独立性。因此,在财务和经营层面,苏宁易购受苏宁系三家公司重整的影响较小。苏宁易购的股价或许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总体而言,这种影响是可控的,并且随着重整进程的推进和结果的明朗化,可能会逐渐减弱。
【观点三:苏宁系若进行“伤筋动骨”改造 有可能“起死回生”】
董毅智指出,如今苏宁系公司需要通过债务重组减轻债务负担,同时剥离非核心资产(如地产、体育等),聚焦零售主业,以恢复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吸引新的战略投资者注资,尤其是具有零售或供应链资源的投资者,以增强资金实力和市场信心。关闭低效门店,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盈利能力。通过透明化重整进程、加强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沟通,恢复市场对苏宁系公司的信心。若能够成功实施上述措施,苏宁系公司仍有可能通过重整实现“起死回生”,重新恢复市场竞争力。
国美、银泰、大润发、永辉超市、沃尔玛、家乐福、物美、百盛集团、红星美凯龙、美特斯邦威等线下零售业巨头拓展电商业务后,也经历了不少波折。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鲍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鲍跃忠曾表示,苏宁易购确实从一家小型的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成为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企业,确实是非常不容易,出现目前的状况确实也非常令人可惜,关于未来苏宁易购的发展,从目前来看需要进行苏宁易购自身的战略,组织等各个方面较大的调整,以及可能需要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造,同时,苏宁易购这几年做的一些新的创新确实不少,但是,很多做的都是不了了之,这也反映出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做出更多系统化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