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11月24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成为专项行动的重点之一(详见网经社专题:https://www.100ec.cn/zt/pyjgdsb/ )。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正策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表示
1、大数据“杀熟”通常具有隐蔽性,用户往往不知情平台收集了多少个人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用户可能发现自己在购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时,老用户的价格比新用户更高,但难以察觉具体的价格差异。此外,大数据“杀熟”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企业可以实时更新用户画像并进行精准推送,诱导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可能会发现,即使在不同的时间点,商品的价格或优惠也会有所不同。这都大大提升了大数据“杀熟”的鉴别难度。
2、针对大数据杀熟,目前有众多法律依据。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构建了以“知情–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要求平台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征得用户同意,这有助于规制大数据杀熟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享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为消费者在面对大数据杀熟时提供了事后的制裁与救济手段。而《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互联网平台和商家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不得滥用算法权力、不得利用算法对消费者进行“大数据杀熟”。
3、对于,消费者该如何规避大数据杀熟陷阱,董毅智律师认为,第一,消费者要增强价格敏感度,多进行比较,关注同一商品在不同平台的价格。第二,要提高维权意识,在发现自己遇到了价格歧视时,要勇于向平台反映,必要时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第三,利用数据可携权,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5条,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要求将其个人信息转移至指定的第三方处理者,这有助于破除大型网络企业对用户个人信息及市场的控制,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领域的垄断行为。第四,消费者应关注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动态,了解政府对大数据杀熟的治理措施,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4、在这个数字的洪流中,大数据杀熟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消费者的权益。它不是明目张胆的掠夺,而是在算法的掩护下,进行着一场精心策划的“杀熟”。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被杀熟的对象。但是,只要我们保持警惕,运用法律武器,就能够在这场无形的战斗中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