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初,元宇宙概念从初步进入公众视野到写入多地产业规划,短时间内引发了大量关注。但与此同时,元宇宙将会面临怎样的政策环境,是否会存在与比特币、互联网金融类似的监管政策变动风险,其监管框架可能包含哪些方面,海外有哪些可供参考的探讨?对于这些问题,市场的讨论并不充分。
2021年12月中央纪委网站刊文“元宇宙如何改写人类社会生活”,对元宇宙的可能风险作出了提醒,包括资本操纵、舆论吹捧、经济风险及其他(伦理、垄断、算力、隐私、沉迷、知识产权等)。综合这一文章以及海内外相关讨论,我们将元宇宙的监管方向(也是未来可能的法律法规着力点)分为以下几类:
更多的传感器与信息收集加大个人信息保护难度: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是元宇宙的重要特征,而这就意味着相关硬件设备和应用程序需要设置的传感器数量是前所未有的,也必然收集大量个人信息,数据泄露或滥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大幅增加。
知识产权保护在虚拟世界中的延伸:如,对于在现实世界中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品牌,如果有人在虚拟世界中使用,是否属于侵权的行为?这些问题都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传统概念提出挑战。
是否存在加密货币非法交易的风险:国内监管部门对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已经有明确态度,未来国内元宇宙的监管需要和针对数字货币、区块链的规范相衔接,应合理看待相关实践的想象空间。
人工智能等技术所涉及的伦理规范:2021年9月《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发布,规定人工智能各类活动应遵循增进人类福祉(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类共同价值观,尊重人权和人类根本利益诉求,遵守国家或地区伦理道德)、促进公平公正(推动全社会公平共享人工智能带来的益处)等一系列伦理规范。
确保相关应用内容的合法合规:短期元宇宙最有可能的落地方向是游戏和文旅,而这两类应用都需要面临内容的监管。当前我国对游戏的监管主要体现在版号上,在2016年版号新政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审批呈现逐年收紧的态势,且多次因监管的强化而暂停,对于未来的元宇宙游戏来说,也会面临类似的挑战;文旅方面,通过虚拟手段展现景点或历史场景是否属于网络游戏的范畴,是否需要版号,是否需要接入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或青少年模式?此外这类项目是否应获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相关监管制度都有待明确和完善。
从算法推荐监管到深度合成监管:如果说针对推荐算法的治理是对当前一系列依赖自动化决策的互联网应用的监管(如新闻个性化定制、电商产品推荐、社交媒体等),那么在元宇宙逐步落地的过程中,会有更多针对算法展开的规范性文件需要建立。2022年1月28日,网信部门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文字聊天机器人、音效合成、声音克隆、换脸、3D建模等应用都在监管范围内,被认为是对元宇宙的重要回应,且未来一定不会止步于此。
虚拟互动对社会行为的潜在改变:虚拟身份下攻击性、道德感可能都不同于真实人类,而回到现实世界后用户是否也会发生行为上的转变,这一点在网络游戏流行的当下已经存在讨论,元宇宙下可能会有更多争议,尤其是对于青少年。
炒作带来的产业投资和金融投资风险:2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指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蹭热点,以“元宇宙投资项目”“元宇宙链游”等名目吸收资金,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从业内讨论来看,元宇宙还远没有达到真正落地的程度,炒作带来的行业乱象将阻碍真正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融资、发展。
风险提示:(1)部分发达国家采用财政补贴等方式加速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技术领先,一定程度削弱国内在市场规模、数据积累方面的优势;(2)出现金融炒作、数据泄露等负面事件,影响公众对行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