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2016年末,有许多媒体的互联网金融大事记盘点都把“校园贷”列入其中。的确,去年是校园贷问题乱象丛生并且引起监管层关注的一年,这也使得不少校园贷平台开始转型。究竟校园贷的问题在哪里?校园贷是否还有未来,监管层又该如何入手?这些问题不仅仅企业关心,也是政府部门接下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从本期开始,联盟将来重点关注与探讨校园贷问题,期望从中梳理出一个合理的逻辑,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存在即合理。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它已经存在你无法回避,二是问接下来该怎么办?
校园贷:急速扩张
用野蛮生长来形容校园贷一点也不为过。两年不到,全国各地校园贷的名目足以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分期购物平台,也有P2P贷款平台,甚至电商平台也参与了进来。各大平台公司贷款发放的标准除了设定“在校大学生”,并未作任何年龄限制,只需提供身份证、学生证或学信网账号就可,与此同时,大部分平台要求提供家长的手机号及家庭住址。显然,这一切对于大学生来说都算不上是门槛。另外,低利息、高额度、无抵押、到账快,这些通过海报、传单或者QQ、微信、贴吧等社交平台散布的信息也让不少大学生眼热心动。更有甚者,许多校园贷还在大学聘请了“校园代理”。笔者了解的情况是,借款人通过“校园代理”向平台申办的贷款门槛会更低,速度更快,加之代理人是同学,因此,很多学生都选择“校园代理”的申领通道。
校园贷:市场广阔,需求旺盛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的测算,大学生互联网消费分期规模近两年同比增速高达200%以上,照此速度,今年校园金融市场规模有望达200亿,在大学生中的渗透率将达18%。而据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查报告》,8.77%的大学生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小额信用贷款占比5.33%、网络贷款占比3.44%。我国目前有2400多万大学生,每100个就有近9个在使用贷款。大学生几乎没有收入来源,但他们对新型消费与潮流消费特别敏感,消费欲望丝毫不亚于有正常收入的成年人。也正是看中了大学生经济来源受限以及超前消费偏好,贷款平台乘势而入。另外,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比富摆阔与攀比心理,给不法校园网贷平台创造了引导部分大学生过度消费与自身牟取暴利的机会。
校园贷:存在即合理
校园金融虽是金融领域中较为特殊的一支,但在这一细分领域仍有类别。从需求端来看,目前大学生的金融需求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助学贷款和消费类贷款。其中,助学贷款的主流供给方式仍是银行和学校合作提供。但消费类的金融供给方则在近年来发生了不少变化。先是银行信用卡成为主流供给方,但后来大学生信用卡被叫停,这部分需求则变成了小贷和民间金融涉足,直到后来互联网金融崛起,成为了校园消费类金融需求的主要供应方。最早,银行是校园金融的主要参与者,主要通过助学贷款和发放信用卡的方式服务大学生群体。如今助学贷款业务仍在与学校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服务,但信用卡却早被叫停。
2009年7月,银监会下发通知,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其缘由是,银行对学生还款能力审查不严,学生消费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导致还款困难等。
禁令出台导致校园金融市场的供应出现短暂空缺,但需求并未减少。这一背景,也是分期乐、趣分期等公司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在一两年时间内飞速扩张业务、成为独角兽企业的重要原因。但在这期间校园金融需求则主要由高校周边的小贷公司,以及民间金融满足。其背后所隐含的不确定性和恶行事件的发生率并不会低于互联网金融,甚至更为严重。
2013年开始,校园分期平台出现后,以3C产品为切入点迅速占领了以往校园内的消费金融需求,并借助资本的力量不断在全国各地的高校迅速扩张。如果互联网金融被顺利监管,这类校园金融很有可能走向阳光化和合规化,亦符合当今大学生的消费习惯。
目前,针对校园市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主要有三类。一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以分期乐、趣分期为典型代表,部分平台还提供较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二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三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
作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成果,校园贷不乏积极意义。往小说,这确实能缓解那些家庭困难或者急需资金购买学习用品学生的燃眉之急,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或顺利投入创业;往大说,大学生是未来潜在的主流消费群体,为他们提供安全、适宜的信用消费贷款,有助于在年轻人中逐步培养起成熟、理性的消费意识和信用观念。
除了保障性需求、临时性需求及创业性需求给出了校园贷存在的合理性外,在目前的学制下,多数大学生已然拥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也应具有获得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的权利,这是“普惠金融”应有之义。虽然大学生已成年,但不少人心智并未成熟,任何商业行为的误导都可能扭曲他们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如果校园贷企业能通过正当合法途径引导大学生信贷消费,极有可能培育出一个极具黏性的消费群体,他们走上社会后的消费、婚娶与住房资金需求等有可能与自己信赖的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关联。从这个意义而言,校园贷企业理该构筑起较高的道德自律。
校园贷:异化后的群魔乱舞
伴随着夸张甚至虚假的宣传,携带着强大功利性目的,抓住大学生刚刚成年且心智并未完全成熟的软肋,校园贷从进入大学之日起就已开始异化并走形。按规定,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目前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4.35%,四倍就是17.4%。表面看来,许多校园贷平台公示的利率都符合标准,但除了收取利息,他们还会收取提现费、借款服务费、借款手续费;若逾期,则会收取逾期罚息和逾期管理费。简单加总,校园贷平台向借款人收取的利息通常都在2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在某些平台上,逾期后每日的滞纳金,居然高达未还金额的1%,相当于高利贷的十几倍。业内人士透露,收取天价滞纳金,才是校园贷真正秘而不宣的“生财之道”。
问题的关键是,绝大多数大学生由于金融财务知识缺乏和风险识别能力薄弱,很容易掉进他人预先挖好的“陷阱”之中。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蚂蚁金服的一项联合调查结果,受访大学生的防骗能力平均得分仅69分,近半数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迷局。
校园贷:监管的曙光
2016年3月至10月,在校园提供消费分期、信用贷款、熟人借贷等金融产品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监管和舆论的联手剿杀。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校园金融领域的两家独角兽企业——分期乐和趣分期,其他同类型的公司也在监管之下承受重压。
2016年4月,教育部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认为部分不良网贷平台采用虚假宣传的方式,诱导学生过度消费,以致陷入“高利贷”陷阱。
这是监管层第一次透露对校园网贷风险的关注,随后,密集的监管文件、意向频发。8月中旬,重庆市金融办、市教委、银监局联合发文,给校园网贷列出八项负面清单,包括提高学生贷款的发放门槛、不得直接向学生提供现金贷款、不得变相发放高利贷等。随后是校园网贷活跃的深圳。在其近日下发的9条禁令中,除要求校园贷平台做到风险提示、借款学生审核,还强调了对借款用途的审核,“除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等有助于学习工作的贷款业务外,各企业不得向借款学生提供其它用途的贷款”。深圳互金协会要求校园网贷平台在三个月内完成存量整改工作。在8月底举行的网贷监管细则发布的记者会上,银监会发言人也表示,对校园网贷采取五字整治方针:停、转、整、教、引。
虽然对于校园贷业务,银监会目前只有五字方针,但分类处置想法和思路已确定;从两则地方类的监管文件来看,校园网贷平台需要做到几点: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完整,确定学生在分期、借款前了解各种利息、手续费、滞纳金等关键信息;审查借款用途,不能过度消费、追求奢侈品,鼓励助学、创业贷款,鼓励理性、合理的消费需求;禁止一切违法违规行为,包括非法使用学生个人信息,变相高利贷、暴力催收等。
外界认为,一系列严厉的监管措施导致趣分期在9月5日宣布退出校园分期市场,转而进军非信用卡人群,提供消费金融服务。而分期乐虽然仍在校园分期市场坚守,但也曾公开表示,由于有10万分期乐平台上的大四学生或研究生走进了职场,成为了白领用户,分期乐将取消用户年龄限制,进军白领市场。
从多地监管规定的措辞来看,政府实质想打压的是校园市场中消费类金融的供给商,而对助学贷款的供给商则留有余地。但这样的做法或许难以奏效。当需求存在、并处于持续增长的趋势时,掐断一类供给通道只会让其它供给方式壮大。如果监管的导向是既打压互联网金融平台,又叫停银行信用卡,那么看似严厉和保护大学生的监管,恐怕会将一部份确实有消费金融需求的大学生推向了阴暗的民间金融和地下金融。
当然,校园贷平台经营行为的规范显然不能寄希望于经营者完全自律。也正是如此,从教育部到银监会、监管层今年以来连发令箭,直至叫停了涉嫌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等违法违规校园网贷业务。但监管层并没封死校园贷通道,而是支持、鼓励具有较强管理技术和风控能力的合规类平台规范经营。而如何引导合规平台的发展需要用足功夫。一方面,要将校园贷机构纳入银监会、央行等监管视野,并对其准入门槛、借贷人条件、贷款规模做出明确的限制性要求;另一方面,平台公司要积极做好风控,平台之间要加强数据共享与合作,并与征信机构实现联网,防止恶意借款,减少系统风险。
按银监会的规定,未满18岁的学生不能从银行取得信用卡,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但实际操作中,银行大多停止了对学生发放信用卡。现在看来,基于庞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及金融机构日渐健全的风控能力,完全有必要打开这扇金融之门。商业银行可通过信用卡向在校大学生提供监管层许可的小额、场景化信贷额度,同时与父母的收入绑定。这样既可防止信用风险,还能在大学校园收良币驱逐劣币之效。(来源:浙江互联网金融联盟;编选:网经社)